來源:深藍財經
作者:王鑫
來源:深藍財經
這兩天,興業證券成為職場人熱議的對象。
當興業證券研究員在七月以來連發數十份“反內卷”主題研究報告,為公司披上“反內卷先鋒”的外衣時,其內部卻通過收集員工子女985高校錄取情況,讓職場變成全家都要卷的賽場,可謂把職場內卷推向了新高度。
這種對外報告與對內實踐的割裂,在反內卷已成主流話語的當下,顯得尤為荒誕。
1、關懷還是歧視?一份引發爭議的收集表
一份網傳截圖顯示,近日,興業證券發布內部通知,集團從組織關懷角度,要求員工在獲知子女高考錄取信息后填寫《員工子女985院校錄取情況收集表》,反饋至公司。
通知措辭看似溫和,但卻存在爭議焦點:表格僅要求被985高校錄取的員工子女提供信息,被普通高校錄取者無需反饋,已涉嫌變相劃分員工等級。
這引發網友吐槽:“子女不是985就不值得關懷?”“赤裸裸的學歷歧視”。
盡管興業證券尚未就此事件發表正式聲明,但此類行為顯然與社會對于公平和平等的價值觀背道而馳,更與當下的反內卷浪潮格格不入。
早在2013年,教育部面對699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,就以一紙《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》明確“三個嚴禁”:
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、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,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歧視性條款需求信息,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。
2025年4月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教育部、財政部發布的《關于做好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》仍強調:不得發布與崗位職責適配性無關的限制性條件。
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,正是企業對名校標簽的病態追逐。然而十二年過去,學歷歧視從公開轉向隱蔽,化為職場心照不宣的“潛規則”。
一位大型互聯網公司HR曾直言:“核心部門第一學歷門檻是QS100(世界大學排名前100榜單),簡歷只寫研究生學校、不寫本科學校的,一律默認第一學歷不達標”。
更有甚者,某些企業內部將員工按學歷分等級——雙985可選任何業務條線,單985限部分業務條線,雙非則只能去分支機構。
興業證券此次事件,不過是將這套隱形的學歷評價體系,從招聘環節延伸至員工家庭背景調查,形成一種更為系統的學歷特權意識。
2、違規頻發,興業證券的管理困境
該事件并非孤立現象,而是興業證券近年來多重困境的縮影。作為曾經的券商 "財富管理三劍客" 之一,公司近年業績與股價持續承壓。
截至2025年7月29日,興業證券市凈率(PB)僅1.06倍,顯著低于行業均值1.55倍。這背后,公司2024年凈利潤排名從三年前的第14位滑落至第17位,被國元證券、方正證券反超。
2025年一季度,興業證券實現營收27.92億元,凈利潤5.16億元,分別同比增長17.48%、57.32%,這一業績增長主要依賴于投資業務的大幅改善。
合規問題更是雪上加霜。6月18日,國家網絡安全通報中心發布的信息顯示,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檢測發現64款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移動應用,其中“興業證券優理寶”赫然在列,存在兩大違規問題。
黑貓投訴平臺上,用戶還控訴該APP“購買基金時沒有提示手續費,結果手續費是同類十倍”“獎勵活動虛假宣傳”等問題。
在監管層面,興業證券近年屢被處罰,涉及合規管理、研究報告發布、內部控制、員工行為規范等。
例如,2024年10月因部分項目發行保薦報告未完整披露立項、質控、內核審查問題、薪酬考核制度設計不合理等問題,被證監會出具警示函。
值得注意的是,6月23日,興業證券原董事長楊華輝因年齡離任。此前,其189萬元的年薪高于行業均值160萬元引發關注。
接任者蘇軍良來自福建國資體系,近兩年擔任華福證券董事長,因此市場對兩家券商合并存在預期。不過,近日興業證券對合并華福證券的傳聞進行了澄清。
在中央匯金控股8家券商的背景下,中小券商通過并購重組提升競爭力已成趨勢,興業證券作為福建龍頭能否抓住機遇,仍需觀察。
相關新聞